(新闻中心讯 党委宣传部报道)11月21日,由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主办,我校与黎明职业大学、泉州市产教融合联盟、泉州市职业院校联盟共同承办,超星职业教育研究院协办的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会2025年年会暨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五金”建设研讨会在我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大礼堂召开。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林宇,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李宝银,无锡职业技术大学校长周桂瑾,重庆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聂强,泉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军宣,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校长吴滨如,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校长庄伟廉、党委书记黄真真,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名誉理事长、闽江职业大学原校长孙芳仲,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黄跃鹏,超星集团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史强,及全省职教领域专家、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分会会员单位的领导、一线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代表、我校教师代表等千余人齐聚我校,聚焦“以技术赋能提质、以‘五金’建设强基”的核心命题,共探新时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会议由黎明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锋主持。


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李宝银在致辞中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职业教育生态。他强调,AI赋能职教的核心并非简单技术应用,而是要系统重塑育人模式与办学机制,推动治理体系、专业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等深层次变革,切实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前瞻性和竞争力。
“面向未来发展, 必须把握先机,积极行动,努力将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转化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聚焦“五金”建设,他提出要加强统筹协调,搭建交流平台,形成全省职业院校协同推进格局;要深化产教融合,汇聚多方力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要开展前瞻研究,提供智力支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福建方案”。李宝银表示,学会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一同为建设教育强省、服务福建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校长庄伟廉在致辞中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发展动态。作为福建省唯一一所以海洋为特色的民办高职院校,我校始终坚持“海洋特色、技术引领、育训并举”的办学路径,不仅在船员培训等涉海领域稳居全国前列,还积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浪潮,入选福建省智慧校园试点校,与华为、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合作,建成泉海华为云开发者创新中心、“一带一路”船员培训AI智慧教室、全国首家船员考试AI智慧考场等一批高能级平台,开设45门AI相关课程,初步构建了“智能平台+应用场景+服务生态”三位一体的智慧教育体系。
他指出,本次年会聚焦“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五金’建设”,契合时代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期待通过深入交流与研讨,凝聚各方智慧,深化务实合作,共同为福建省高职教育在人工智能新赛道上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活动现场举行了“课程开发中心暨教材开发团队组建聘书颁发仪式”。为扎实推进“双高计划”建设,推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提质升级,省高职分会统筹组建了首批6支校企协同攻关团队。这些团队由黎明职业大学、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等院校牵头,覆盖智能制造、道路桥梁、国产软硬件、无人机技术、精密制造、数智商业服务等重点领域。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李宝银、高职分会名誉理事长孙芳仲共同为各团队颁发聘书,标志着福建省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聘书颁发仪式之后,多位行业专家先后登台,分享了他们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林宇在作主旨报告时,为与会人员清晰梳理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重点任务。他以“半壁江山”和“两个70%”概括了当前职业教育的规模与社会贡献,并指出,经过多年发展,我们已构建起从无到有、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标准、评价与专业体系,一批品牌院校脱颖而出,成为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
面对新一轮发展机遇,林宇强调,“十五五”规划、教育强国建设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浪潮,正为职业教育注入强劲新动能。他特别提到,人工智能不仅是教学改革的有力工具,更将重塑办学形态,成为“赋能办学治校的新生产力”。展望未来,林宇提出,面向未来,职业教育应紧扣“五金”建设核心,中职要“稳预期”,高职要“强特色”,职业本科则要“明方向”,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普融通,为现代产业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聂强在主旨分享中,系统介绍了学校以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五金”建设的创新实践。他分享了重电在“人岗链化、OBE+AI”打造金专业、“对接岗位、数智融合”建设金课程、“校企互聘、智慧工坊”培育金教师、“四共四融、智能驱动”迭代金教材以及“共建共享、虚实结合”构建金基地等方面的具体举措与显著成效,为职业院校如何借AI技术提升办学能力、培养适配产业需求的技术人才打开了新思路、提供了好范式。

超星集团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史强聚焦“数智技术赋能”这一热点,分享了其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他通过一系列落地案例,展示了数智技术在优化教学流程、丰富资源形态、提升管理效能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无锡职业技术大学校长周桂瑾围绕无锡职业技术大学“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分享,结合国家政策与产业需求,详解了深化德技融合、专创融合,优化智造专业(群)课程体系,打造产教融合集成大平台、持续完善 CCI人才培养机制等改革实践,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无锡样本”。
下午的研讨会进一步聚焦于教材建设、专业转型与产教融合等“五金”建设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新形态教材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柏定国围绕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作专题阐释,系统剖析了活页式、工作手册式与数字化三类教材的定位与路径。他指出,活页式教材应以“工作过程”为逻辑,重在任务设计与学生生成;工作手册式教材是从体系知识走向技能知识的职业认知地图,强调实用性与综合性;数字化教材则应坚持“内容为本”,注重对纸质教材的功能延伸而非形式替代。他的见解为职业院校系统推进教材创新改革、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优质教材体系提供实践指引。

何为“五金”?“五金”何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饶绪黎在题为《专业数字化转型下职业院校“五金”建设》的报告中,系统分享了该校在“五金”建设方面的实践路径与创新经验。他提出,要以专业数字化转型为牵引,系统推进金专、金课、金师、金教材、金基地建设。




此外,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何小海、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黄颖、黎明职业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博士陈雄寅、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陈培源,分别从国际产教融合、AI赋能专业群建设、智慧教材研发、AI融合金课建设等方面展开经验交流与案例分享,呈现了一场思想交融、智慧汇聚的学术盛宴。






此次年会主题鲜明、内容充实,紧密围绕“五金”建设,既有政策层面的高位引领,也有院校实践的生动展示,为福建省高职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推进“五金”建设、提升内涵质量指明了方向、凝聚了共识。与会期间,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常务理事长、黎明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余大杭主持召开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会,与会人员实地考察我校特色育人场馆等地。
会议在热烈的研讨氛围中圆满落幕。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新的起点,继续深化合作、协同创新,共同为推动我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