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课程定位
1、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及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管理自我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抗压与应对挫折等能力,不断优化心理品质,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表1 前导、后续课程一览表
二、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的设计总体要求是切实践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的全新教育理念,按照“必需、够用、兼顾发展”的原则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学会调试心理困惑。
课程设计整体思路:本课程本着“预防为主,教育为本”的理念,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为基础,围绕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展开,采用案例分析、心理测验、心理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索心理学奥秘的同时掌握心理知识,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
(2)帮助大学生了解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
(3)理解自我意识、情绪与情感状态、意志品质、人格特征、品德修养等个体心理素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2. 技能目标
(1)能掌握心理调适技能;
(2)能完成初步自我探索;
(3)能掌握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
(4)能掌握预防心理危机的技能、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心理健康意识层面:能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努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2)自我认知层面: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3)培养吃苦耐劳劳动精神、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发挥在平凡的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精神。
4.任务目标
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