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部务公开 >> 正文

“书记好党课”展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日期:2024-06-07    浏览次数:

一、主讲人简介

俞建梁,男,1993年7月出生,2017年6月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助理研究员2021年7月至今担任海洋工程学院党支部副书记,同时分管学生管理工作。荣获石狮市“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共青团”,学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学习标兵”“学工队伍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文本讲稿

各位党员同志,今天我要分享的微党课主题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视。

一、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确立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从民族工作自身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根本指针。从内部民族领域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从外部国际环境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战略决策,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二、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一)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体学习会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我们要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研究阐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在各民族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

(三)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不断完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和模范表彰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载体平台的创新,要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完善民族政策法规调整工作。

(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重要任务。

三、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

(一)大学生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深入各地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

(二)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

首先,搭建大资源平台。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化教育平台生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演进。二要建立地区或学校间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各地区或学校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优势促进资源交流共享。三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个性化学习推荐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四要在原有思政课程基础上,开设“1+N”专题课程(“1”为大纲中规定的思政课内容,“N”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的各门专题课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党的民族理论最新成果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近师生。

其次,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一是做好课程研究,抓好课堂主阵地。从教材和教法两个方面切入,以课堂和专题讲座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融入思政课程。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重点开发相关主题的微课,充分运用线上优质资源。二是开发社会实践课程,做好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搭建各民族师生交流平台。三是深挖民族团结进步素材广泛宣传。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为载体,铸牢广大师生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练和丰富学校文化核心价值,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利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进程中挖掘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事例,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基地成立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宣讲团,以课堂和专题讲座为载体,在校内外进行宣传。

最后,构建大师资体系要健全长效机制,通过人才引进、培养深造等方式,提升思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术素养。持续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教学中,设立校级相关课题,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申报教学研究课题,开展专题教学研究。建立民族文化统战实践基地,创新思政教育实践课载体,立足民族文化统战的工作目标,深入挖掘、整理和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使文化与思政相结合、共促进。

三、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