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 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党委宣传部报道)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发挥场馆育人作用,拓展思政课教学实践场域。近年来,我校立足海洋文化兴校育人,建设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海权红馆、国防科技馆、退役军人之家、普法教育基地、乡村振兴文化馆、海洋科教馆、世界特种船舶展示厅、海丝文化石雕长廊、闽南海洋文化园等54个多类型室内场馆及室外教育基地,构建“场馆+思政”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学校改变思政课堂传统形态,拓展思政教育的物理空间,坚持“馆”“课”融合,面向思政课主渠道,依托校本场馆打造沉浸式“大思政”育人课堂,做到本校学生入馆现场教学全覆盖。思政课教师将课堂搬到校本场馆,开展有特色的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将理论讲“透”、让课堂变“活”。
同时,学校坚持开门办思政,将思政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中,把海洋文化、红色文化融入不同学段实践育人环节,把校本场馆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搭建平台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凝聚育人合力,为本地学校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提供支持,助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学校先后入选了泉州市社科普及基地、泉州市国防教育基地、泉州市“商渔共治”安全宣教示范基地、泉州市科技馆海洋科技分馆和全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2024-2028年全国舰船科普教育基地。
学校育人场馆已面向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等开展“馆”“课”教学,组织参观交流、理论宣讲和红色研学等实践活动500余场次,累计入馆达8万余人。
校本场馆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功能。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依托现有的校本场馆资源,深入挖掘场馆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并让其全面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把校本场馆打造成教学的大课堂、科研的大基地、实践的大舞台,为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