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职业
教育作为发展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的重要举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开展本
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教育部党组提出,职业教育要下一
盘大棋,打一场翻身仗。职业本科教育是按照职业教育办学
规律实施的本科教育,是盘活这盘大棋的关键一步,对建立
健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教体系意义重大。
近期,我司组织工作组就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现实意
义、发展路径、制度标准等开展专题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
职业本科教育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
学方向,一是为更高质量就业而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
者乐业,使乐业者兴业;二是为提高企业效益而建,办在企
业身边,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支持、
培训服务;三是为服务区域发展而建,重点培养区域产业转
型升级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二、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现实意义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
案》,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中国特色现代职教体系的重
要策略。
1一是有助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职
业本科教育,加快培养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
者大军,能够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旺
盛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提供人才发展红利,为中国经济高
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助推器”和“动力源”。
二是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本科教育,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使教育选择更
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追求更高层次
和更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愿望,补齐民生短板,缓解教育不平
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
三是有助于构建类型特色鲜明的现代职教体系。发展职
业本科教育,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教体系的内在要求,有
助于完善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突出类型特色、丰富高等教
育内涵,改变职业教育“次等教育”“差生教育”的社会形象,
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
四是有助于打造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把职业
教育延伸到本科层次是当前的国际趋势,德国、美国、英国
等发达国家都是通过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来完善职业教
育体系的。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有助于适应经济全球化需求,
提升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
慧和中国方案。
三、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基本思路
在现行制度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应
坚持试点先行、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2试点遴选坚持需求导向、标准先行。优先布局在京津冀
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区域;人
口规模大、经济总量高的地市级城市;少数民族地区、边疆
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的高新区、
产业园区。教育部出台试点学校和专业设置标准,遴选一批
基础条件优,校企结合好、实训开展好、“三教”改革好,
培养质量高、毕业生水平高、社会支持度高,办学特色鲜明
的学校和专业先行试点。
试点工作采取省级推荐、国家备案。教育部明确试点申
请审批工作流程、试点范围和数量;符合标准的职业专科学
校自主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考
察论证,按照限额确定推荐名单;教育部组织专家考察评议,
备案试点学校和专业。
试点推进坚持地方为主、多方协同。试点工作以地方为
主,中央财政以奖补形式通过相关转移支付给予引导支持,
引导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政府、行业、企业、社会
共同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确保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四、下一步工作
2020 年,启动试点工作。印发通知明确试点的范围和申
报流程,出台《职业本科学校设置标准》(附件 1)和《职业
本科专业设置标准》(附件 2)。
2021 年,完善相关制度。包括职业本科专业管理办法和
指导目录、职业本科学校教学评估办法、职业本科专业学位
管理办法等。
32025 年,开展教学评估。总结试点经验,形成一批职业
本科学校和专业建设范式。
附件:1. 《本科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编制说明、指标
体系及指标说明
2. 《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标准》的编制说明、指标体系及
指标说明
4附件 1
《本科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编制
说明、指标体系及指标说明目 录
《职业本科学校设置标准》编制说明 ................. 1
职业本科学校设置标准 ............................. 8
职业本科学校设置标准指标说明 .................... 14
i《职业本科学校设置标准》编制说明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部署,落实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
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开展本科层次职
业教育试点”的要求,在标准研制上坚持统一筹划、多元参
与、合理分工、程序规范的基本路径,遵循类型定向、广泛
采集、严格筛选、科学建构的工作方法,以设置标准的研制
为引领开展职业本科教育办学试点,引导学校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重点行业和地方支
柱产业,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指标编制原则
(一)类型性原则
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将“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指示要求贯穿到标准的
采集、遴选以及建构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本科学校与普通本
科学校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凸显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彰
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
(二)科学性原则
遵循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规律,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
革实施方案》等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结合当前我国
专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发展实际,广泛采集标准、严格筛选指
12
标并科学建构体系,确保标准之间逻辑自洽、相互独立,保
证所设标准具有较高的效度。
(三)遴选性原则
立足高标准、高起点,坚持客观公正、质量优先,设置
具有一定辨别度的遴选性指标,确保能够将那些具有丰富办
学经验和良好办学基础的院校遴选出来,从而保证职业本科
学校的办学质量,防止“一哄而上”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的下
降。
(四)可采性原则
充分运用现有的各类数据采集信息服务平台,力求设立
的各项指标界定清晰、便于采集、方便复核,确保数据准确
性和客观性。涉及成果性、项目性指标的,着重在具有公信
力且能在较长周期内保持稳定的项目及领域设置相关指标。
(五)引领性原则
深刻把握职业本科教育的内涵要求,所设指标应导向性
明确,引导学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
方向,以标准引领带动学校提升基础办学能力、强化内涵发
展、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引领学校坚定聚焦高层次技术
技能人才的培养的目标定位。
三、指标体系主要内容
《职业本科学校设置标准》中的指标体系主要参照普通
本科高等学校的设置标准并结合职业教育办学的要求,采用
了“增”“调”“改”途径建构指标体系,比如增加了具有
职教特色的 1+X 证书、产教融合、双师型教师等指标,调整了对学科布局、学位点数量、重点实验室的要求,并对专业
布局数量和设置模式、办学基础、职称学历等指标进行了修
改。指标体系一共包含 6 个一级指标, 26 个二级指标。办
学方向指标重在考察学校的发展路向是否符合党的教育方
针政策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专业建设、师资队伍
指标和基础条件指标分别从“软”“硬”两个方面考察学校
的办学能力;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指标重在考察学校的办学
产出与成效。
(一)办学方向
设置该一级指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学校是否能够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委领导
下的校长负责制,能否坚持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建立了完善
的治理结构体系保证理念的落实、落细。党的领导是办学方
向正确的灵魂,办学定位是具体的方向引领,学校治理则是
重要保障。通过党的领导指标考察党组织在学校领导核心作
用的发挥及领导班子的任职资格;通过办学定位指标考察学
校是否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及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通过
学校治理指标考察学校是否建立完善领导体制和现代治理
制度确保保障办学理念落地。
(二)专业建设
设置该一级指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学校是否紧密
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进行了专业布局,并在专业建设过
程中落实产教融合的需求,坚持育训并举参与“1+X”证书制
度改革。通过专业设置指标考察学校是否根据产业需求进行
3了专业布局并建立了优化调整机制;通过产教融合指标考察
专业建设是否同区域产业与企业需求实现了紧密对接;通过
“1+X”证书指标考察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融入“X”
证书要求,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三)师资队伍
设置该一级指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学校师资队伍
的规模、能力、结构是否能够支撑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
才的培养。生师比指标主要从师资队伍的规模方面考察学校
是否有足够的教师来支撑人才培养;兼职教师、职称学历两
个指标主要从结构方面考察学校是否形成一支专兼紧密结
合、人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双师素质、教学能力两个指
标主要从能力素质方面考察学校教师是否能够胜任理实一
体课堂教学的需求。
(四)人才培养
设置该一级指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学校人才培养
的投入、过程以及结果是否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达
到了一定的质量要求。该指标体系的架构主要是从人才培养
的条件与产出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思政教育、实践
教学、教学资源、国际合作这些指标主要衡量学校人才培养
的基本条件,教学成果奖、学生竞赛、就业质量这些指标则
重在衡量学校人才培养的成效。
(五)社会服务
设置该一级指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从知识创新与职业
培训两个方面考察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在知识创新上包含了
45
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两个指标,前者侧重于传统的学科知识
创新,而技术服务指标则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从应用技
术研发来评判学校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职业培训指标则通
过培训的规模来判断学校在服务本地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升
级上的能力贡献。
(六)基础条件
设置该一级指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一些硬性的、基础
的办学条件来衡量学校的办学能力。该指标在布局架构上主
要从经费投入、基础设施、数字校园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经
费投入指标通过生均拨款水平来衡量学校办学资源投入的
稳定性及持续性。基础设施包含了办学场所、仪器设备、实
训条件三个指标,主要考察了学校在硬件建设上能否达国家
的相关要求,能否能支撑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开展;数字校
园指标则主要考察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与应用能力。
四、创新点
(一)在指标架构上本科规范与职教特色相结合
在指标体系的整体架构布局上以《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
行规定》中的设置标准框架为主要依据,因为该评价指标作
为一套较为成熟的标准经过了较长时期的检验。在一级指标
上参考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标准进行设置,但在二级指标上则
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如“1+X”证书、双师型教师、
兼职教师、实践教学、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等内容都是职业
教育自身所特有的指标。
(二)在指标开发上广泛吸收与精挑细选相结合 在指标的开发上,广泛搜集各种院校设置或办学评价指
标,而且每个指标都尽量做到有详实的出处和政策依据,在
广泛搜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包含上百个指标的初稿,然后
基于可比性、时效性以及有效性的筛选原则,对这些指标经
过了反复的横向比较分析,并在吸取多方专家的意见基础上
反复增删修改,最终确定了 26 个指标,在程序上尽可能做到
科学性与规范性,从而保证指标具有较高的质量。
(三)在指标遴选上门槛把牢与方向引领相结合
在指标遴选与设置的过程中,既设置一些较为硬性的门
槛性指标也设置一些体现改革发展方向的发展性指标。硬性
指标的设置能够有效甄别一些办学资质不达标的院校,从而
保障本科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底线,如生师比、教学仪
器设备值、办学场所等。为了引领学校办学方向,彰显办学
个性,也设置了一些方向性、引领性的指标,通过这些指标
来引导申报院校找准方向、办出特色,比如一些软性的指标
以及一些体现改革创新任务的硬性指标。
(四)在指标关联上自成体系与互不交叉相结合
在指标体系内部各指标间的关系方面,十分注重指标间
的逻辑关联,确保开发出的指标评价体系不是零散和细碎的,
而是能够自成体系的,在能够有效评价学校办学资质的同时
实现指标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避免某一部分的缺失。比如
一级指标体系就是从办学方向、办学能力(硬件与软件)、
办学成效三个方面进行整体评价,三者之间形成了紧密的逻
辑闭环。在形成一定的逻辑关联下同时还确保各个指标之间
6具有互斥性,不存在概念模糊或界定不清而造成的重复评价
现象。
五、发文形式
(一)单行发文
该标准作为一种制度单行出台,如《关于印发职业本
科学校设置标准的通知》,标准体系的呈现方式将以文本
的方式呈现而不以表格形式呈现。
(二)附件发文
该标准作为职业本科教育试点方案的一个附件,标准
体系的呈现形式将以表格的方式进行呈现。
78
职业本科学校设置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标准
设置依据
指标类型
一、办学方向
1.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的领导核心和政
治核心作用。领导班子符合国家关于高等学校领导任职条件
的要求。
《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教发〔2006〕18 号)
定性
2.办学定位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日制在校生
规模 10000 人以上。
《职业教育法》
《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教发〔2006〕18 号)
定性+定量
3.学校治理
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
学制度体系,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参与办学,组织机
构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
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
(试行)》(教职成〔2019〕8 号)
定性
二、专业建设 4.专业设置
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
不少于 20 个专业,至少 2 个专业符合《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标
准》,形成集群发展优势。
《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教发〔2006〕18 号)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国发〔2019〕4 号)
定性+定量9
5.产教融合
拥有 5 个以上产教融合发展项目(职业教育集团、学徒制专
业、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形成校企合作良性运
行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
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
95 号)
定性+定量
6.1+X 证书
至少有 2 个专业参与了 1+X 证书制度试点。
《关于在院校实施 “学历证书+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
点方案》(教职成〔2019〕6 号)
定量
三、师资队伍
7.生师比
生师比不高于 18∶1。
《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教发〔2006〕18 号)
定量
8.双师素质
有 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或近 5 年累计有 6 个月以上企业
实践经历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不低于 80%。职业技能等级
证书培训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省级及以上技术能手、
技能大师、首席技师等行业专家型人才不少于专业教师的
20%。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国发〔2019〕4 号)
定量
9.兼职教师
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 1:1,或行业企业一线兼职教师授课课时
占学校专业课总课时的 20%以上。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国发〔2019〕4 号)
定量10
10.职称学历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人数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
30%,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应不少于 50
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比例应不低于 50%。
《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教发〔2006〕18 号)
定量
11.教学能力
教师获得过 5 项以上国家级奖励(仅包括国家教学名师、“万
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
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团队、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
奖)。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
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
(试行)》(教职成〔2019〕8 号)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
队建设方案》(教师函〔2019〕4 号)
定量
四、人才培养
12.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达标且满意度不低于 90%。课程思政覆盖
本科职业教育专业 90%以上的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效果好。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
〔2016〕31 号)
定量
13.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 50%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 6 个
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
发〔2019〕4 号)
定量
14.教学资源 广泛开发和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以及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1
式教材等新形态教材。主持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项目,或建有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或立项国家职业教育规划
教材 10 部以上。生均适用图书不低于 80 册。
(国发〔2019〕4 号)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教
技〔2018〕6 号)
《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教发〔2006〕18 号)
定性+定量
15.教学成果
奖
近两届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第一完成单位)3 项以上。
《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教发〔2006〕18 号)
定量
16.学生竞赛
近 5 年学生在国家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得过 30 项以上奖励(仅
包括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
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有一等奖或金奖。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
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
(试行)》(教职成〔2019〕8
号)
定量
17.就业质量
近 3 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均高于 95%、用人单位满意度均高于
80%。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
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
(试行)》(教职成〔2019〕8
号)
定量12
18.国际合作
近 3 年境外学生、交流交换生规模年均不低于 100 人,或有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 个以上。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
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
(试行)》(教职成〔2019〕8
号)
定量
五、社会服务
19.科学研究
近 5 年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20 项以上,其中国家级
科研项目 5 项以上,年均科研到账经费达到 500 万元以上。
《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教发〔2006〕18 号)
定量
20.技术服务
至少有 1 个技术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技能
大师工作室等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近 5 年专利授权总数不
少于 100 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 10 项。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国发〔2019〕4 号)
定量
21.职业培训 近 5 年年均培训人日数不低于在校生人数的 1.5 倍。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
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
(试行)》(教职成〔2019〕8
号)
定量
六、基础条件 22.办学经费
基本建设投资与教育事业费有稳定、可靠的来源和切实的保
证,生均拨款(投入)不低于国家要求的生均拨款水平。
《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教发〔2006〕18 号)
定量13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国发〔2019〕4 号)
23.办学场所
生均占地面积应达到 60 平方米以上。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应达
到 30 平方米以上。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不低于 15 平
方米。
《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教发〔2006〕18 号)
定量
24.仪器设备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 5000 元。
《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教发〔2006〕18 号)
定量
25.实训条件
拥有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专业化实训基地,实训课程条件和
校企合作实训条件均达到相应水平。
《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教发〔2006〕18 号)
定性
26.数字校园 数字校园基础设施高于《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标准。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
(教职成函[2015]1 号)
定性+定量职业本科学校设置标准指标说明
1.党的领导。本指标指中国共产党对职业本科学校的引
导作用。主要考察党组织对学校发展的领导作用和领导班子
成员的任职条件。要求申报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
挥党组织在学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领导班子符合
国家关于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的任职条件要求。本指标的数据
来源为学校填报。
2.办学定位。本指标指学校的办学方向、服务面向和发
展目标。主要考察学校办学方向、根本任务、人才培养目标
和办学规模。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的根本
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
人才;全日制在校生规模 10000 人以上。本指标的数据来源
为学校填报、高等教育事业基层统计报表及高等职业院校人
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
3.学校治理。本指标指学校全体成员基于共同的价值取
向和目标导引,以民主科学的规则和机制调控,充分激发全
员发展和创造价值,高质高效达成目标,并保证机会与结构
公平的组织系统。主要考察校长负责制、制度体系和内部质
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情况。要求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
制,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政府、学校、
行业、企业多方参与办学,组织机构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
系完善。本指标的数据来源为学校填报。
4.专业设置。本指标指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契
合产业结构升级变化趋势,有效对接本地优势产业、支柱产
14业与特色产业,设置相关专业与专业群。主要考察学校专业
和专业群设置情况。要求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
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不少于 20 个专业,至少 2 个专
业符合《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标准》,形成集群发展优势。本指
标的数据来源为学校填报、高等教育事业基层统计报表及高
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
5.产教融合。本指标指为学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与
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主要考察学校办学实践中的产教
融合情况。要求学校拥有 5 个以上产教融合发展项目(职业
教育集团、学徒制专业、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
并形成了校企合作良性运行机制。本指标的数据来源为高等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及学校填报。
6.1+X 证书。本指标是指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
书。主要考察学校参与 1+X 证书制度试点情况。要求学校至
少有 2 个专业参与了 1+X 证书制度试点。本指标的数据来源
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
7.生师比。本指标指在校学生总数与学校专任教师总数
之比。主要考察专任教师数量是否足够。要求在校学生总数
与学校专任教师总数之比不高于 18∶1(扩招人数不计入生
均基数)。本指标的数据来源为高等教育事业基层统计报表、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
8.双师素质。本指标指学校专业课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
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主要考察学校专业课教师的企业工
作经历和实践经历,以及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要求有 3 年
1516
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或近 5 年累计有 6 个月以上企业实践经
历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不低于 80%;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培训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省级及以上技术能手、技
能大师、首席技师等行业专家型人才不少于专业教师的 20%。
本指标的数据来源为学校填报、高等教育事业基层统计报表
及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
9.兼职教师。本指标指从行业企业聘请的承担学校专业
教学任务的技术技能人才。主要用于考察学校是否聘请了一
定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来指导学生实践学习。要求专兼职教
师比例达到 1:1,或行业企业一线兼职教师授课课时占学校
专业课总课时的 20%以上。本指标的数据来源为高等教育事
业基层统计报表及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
10.职称学历。本指标指学校教师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和研究生学历。主要考察学校教师拥有高级职称和高学历情
况。要求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人数不低于专任教
师总数的 30%,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应
不少于 50 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数占专任
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 50%。本指标的数据来源为高等教
育事业基层统计报表及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
据库。
11.教学能力。本指标指学校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包括认识能力等一般能力和把握教材能力、运用教法能力等
专门能力。主要考察学校教师获教学能力相关国家级奖励情
况。要求教师获得过 5 项以上国家级奖励(仅包括国家教学名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教
师教学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团队、全国职业院校教
学能力比赛获奖)。本指标的数据来源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
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
12.思政教育。本指标即思想政治教育,指教师用一定的
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
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考察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是否达
标,满意度如何;课程思政覆盖本科职业教育专业情况,以
及其教育教学效果如何。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达标且满
意度不低于 90%,课程思政覆盖本科职业教育专业 90%以上
的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效果好。本指标的数据来源为高等职
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及学校填报材料。
13.实践教学。本指标指以增强学习者对所学理论知识
的理解、提高学习者应用知识能力的教学活动。主要考察学
校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实训基地、课程、课时、顶岗实习时间
等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要求实践性教学课时/总课时≥50%,
而且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 6 个月。本指标的数据来源为高等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
14.教学资源。本指标指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
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主要考察学校开发和使用新形态教
材,主持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国家级
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以及生均适用
图书等方面情况。要求广泛开发和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以
17及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等新形态教材;主持国家级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或建有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
或立项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10 部以上;生均适用图书不
低于 80 册。本指标的数据来源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
作状态数据库及学校填报材料。
15.教学成果奖。本指标指为了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
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对反映教育教学规
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培养效果明显的教育教
学方案进行表彰的奖项。主要考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情况。
要求学校在近两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作为第一完成
单位获得过 3 项以上奖励。本指标的数据来源为高等职业院
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
16.学生竞赛。本指标指学生参加的有多个人参加、按照
一定规则进行的比较知识、技术和技能水平高低的活动。主
要考察学生在国家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奖情况。要求近 5 年学
生在国家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得过 30 项以上奖励(仅包括世
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
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
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有一等奖或金奖。本指标
的数据来源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
17.就业质量。本指标指学校学生就业工作的优劣程度。
主要考察毕业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要求近 3 年毕业
生的就业率均高于 95%、用人单位满意度均高于 80%。本指标
的数据来源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
1818.国际合作。本指标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基于共同目
的而在一定问题领域中彼此配合的行动和方式。主要考察境
外学生、交流交换生规模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情况。要求近
3 年境外学生、交流交换生规模年均不低于 100 人,或有中
外合作办学项目 1 个以上。本指标的数据来源为高等职业院
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
19.科学研究。本指标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
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活动。主要考
察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数量,以及科研经
费到账情况。要求近 5 年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20 项
以上,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 5 项以上,年均科研到账经费达
到 500 万元以上。本指标的数据来源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
养工作状态数据库。
20.技术服务。本指标指拥有技术的一方为另一方解决
某一特定技术问题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主要考察学校拥有省
级及以上研发平台和获专利授权情况。要求至少有 1 个技术
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
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而且近 5 年专利授权总数不少于 100
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 10 项。本指标的数据来源为高等职
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
21.职业培训。本指标指对准备就业和已经就业的人员
实施的以提高其综合职业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主
要考察学校承担非学历培训的规模。要求近 5 年年均培训人
日数不低于在校生人数的 1.5 倍。本指标的数据来源为高等
19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
22.办学经费。本指标指学校为完成工作任务和事业计
划所需经常费用的统称。主要考察基本建设投资、教育事业
费和生均拨款(投入)情况。要求基本建设投资与教育事业
费有稳定、可靠的来源和切实的保证,生均拨款(投入)不
低于国家要求的生均拨款水平。本指标的数据来源为高等教
育事业基层统计报表及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
据库。
23.办学场所。本指标指用来开展办学活动的地方。主要
考察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和生均教学科研行政
用房面积。要求生均占地面积达到 60 平方米以上,生均校舍
建筑面积达到 30 平方米以上,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
达到 15 平方米以上。扩招人数不计入生均基数;对于土地资
源稀缺的城市,此指标可酌减。本指标资料来源于高等教育
事业基层统计报表及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
库。
24.仪器设备。本指标指学校办学中所需要用到的各种
仪器和设备。主要考察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要求生均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 5000 元。本指标资料来源于高
等教育事业基层统计报表及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
态数据库。
25.实训条件。本指标指学校所具备的开展校内和校外
实践教学活动的条件。主要考察实训基地、实训课程和校企
合作进行实训等方面的情况。要求学校拥有满足教育教学需
20要的专业化实训基地,实训课程条件和校企合作实训条件均
达到相应水平。本指标的数据来源为学校填报。
26.数字校园。本指标指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以信
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手段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校园
环境。主要考察数字校园基础设施情况。要求学校数字校园
基础设施高于《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标准。本指标
的数据来源为学校填报。
21附件 2
《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标准》的编制
说明、指标体系及指标说明目 录
《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标准》编制说明 ................. 1
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指标体系及内涵说明 ............... 5
职业本科专业设置范式 ............................ 12
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样例 ............................ 13
i 《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标准》编制说明
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桥梁和纽带,
为更好的服务国家战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
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迫切需要开设职业本科专业,
研制的《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标准》有 7 个一级指标,24 个观
测点,现就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标准编制情况说明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落实《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落实“职业教育与普通教
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新要求,标
准编制以满足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所具备的基本条
件为逻辑起点,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
合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类型发展原则
坚持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专业设置、专业定位、专业建
设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人才培养坚持德技并修、
工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鼓励改革创新,彰显职业教育类型
特色。
(二)需求导向原则
围绕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领域,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服务新时代经济高质
量发展,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高层次高素质
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1(三)可考量性原则
设定指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性指标描述准确,定量
指标概念明确、界定清晰,数据可靠,便于采集复核。
(四)引领发展原则
支持基础条件优良、改革成效突出、专业特色鲜明的专
业率先试点,办成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高水平专业,引领职
业本科专业教育改革发展。
三、指标内容
充分考虑职教本科与普通本科、高职专科的区别,制定
《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标准》,注重类型特色,突出专业产教融
合和社会服务水平。共设专业定位、师资队伍、课程与教材、
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人才培养质量
等 7 个一级指标,24 个二级指标。
(一)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与基础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的首要环节。该项指标重点考量设置专业与区域产业集群的
吻合度情况、围绕服务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产业领
域,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第一资源。重点考量专业教师队
伍数量和结构达标情况、“双师”素质情况、专业教师团队的
整体实力及获奖情况。
(三)课程与教材
课程与教材是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关
2键环节。该指标重点考量专业课程体系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及
课程建设基础情况,专业校企“双元”开发教材及将新技术、
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情况。
(四)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专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该
指标重点考量实践教学条件是否满足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
人才需求,实践课程开出率是否满足要求。
(五)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精髓和改革方向。该指标重点考
量专业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的情况,专业与企
业和社会力量合作深度与广度情况。
(六)科技研发与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专业的重要任务,是彰显职业教育属性特征
的重要方面。该指标重点考量专业科研能力及服务企业技术
研发、产品升级等情况,专业落实育训并举、对口帮扶等情
况。
(七)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体现。该指标
重点考量学生的技能培养及创新创业成效,专业的人才培养
质量和专业的社会声誉及影响力。
四、指标特色
(一)彰显职教特色
24 个观测点中,有 15 观测点考量专业人才技术技能培
养具备的条件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路
3径,彰显职教类型特色。
(二)凸显技术服务
专门设置“科技平台”、“科技项目”、“科技成果”3 个
观测点,考量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突出社会培训
设置“教育培训与技术服务”和 “对口帮扶”2 个观测
点,考量专业承担社会培训和技术指导职能,反应了职教本
科专业承担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的双重责能。
五、发文形式
该标准可以有两种发布方式。
1.作为开设职业本科专业试点文件发布。下发《关于印
发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标准的通知》,专业设置标准为文本格
式。指标体系及指标内涵说明作为附件呈现。
2.作为职业教育本科试点工作报告的附件发布。
附: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标准(含职业本科专业设置编制
说明、专业设置指标体系及指标内涵说明、专业设置范式、
5 个专业设置报告)。
45
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指标体系及内涵说明
一、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要求
指标
属性
一、专业定位
1.专业定位
围绕服务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产业领域,准确对应职业岗位
(群),培养契合新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
人才的需求。
定性
2.专业规模 年均招生 50 人以上
定量
二、师资队伍
3.生师比
学生与专任教师比不高于 18:1。
定量
4.双师素质
专业课教师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或近五年累计不低于6个月社会实
践工作经历占专业课老师总数不低于 50%。
定量6
5.学历职称要求 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 80%以上;高级职称的比例占 30%以上。
定量
6.兼职教师 专兼职教师比达 1:1
定量
7.教学和科技团
队
有省级以上教师教学或科技创新团队。
定量
8.教学名师和高
层次人才
有省级以上教学名师或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
定量
9.教师获奖
专任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 项以上;或专任教师近三年获得省级
以上教学能力大赛奖励 2 项以上。
定量
三、课程与教
材
10.课程建设
专业专任教师主持 1 门国家级或 2 门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或主
持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子项目。
定量
11.教材建设 专业专任教师有主编国家规划教材或省级精品教材、重点教材 2 部以 定量7
上。
四、实践教学
12.实训基地规模
实训基地条件优于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生均实训
场所面积不少于 10 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 万元以上。
定量
13.实训基地 建有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省级以上虚拟仿真实训室或生产性实训基地。 定量
14.实践课比例 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 50%。
定量
五、校企合作
15.产业学院 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或建立职教集团 1 个以上。
定量
16.校内实训基地 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1 个以上。
定量
17.校外实训基地 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20 个以上。
定量
六、技术研发
与社会服务
18.科技平台
建有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或重点实验室或技能
大师工作室。
定量
19.科技项目 近五年,主持纵向课题 5 项以上或横向课题经费到账 100 万元以上(文 定量8
科 20 万元以上)。
20.科研成果
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或推广成果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 项
以上;或近五年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10 项以上。
定量
21.教育培训与
技术服务
年均开展培训 500 人次以上或年均向企业、社会等推广新技术 10 项以
上。
定量
22.对口帮扶 对口支援相关院校专业 2 个以上。
定量
七、人才培养
质量
23.学生获奖
近五年本专业有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
大赛、“挑战杯”大赛国家级奖项。
定量
24.就业质量 近 3 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 85%以上。
定量二、指标内涵说明
1.专业定位。根据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产业,
找准产业职业岗位(群),合理确定专业办学目标,使专业更
好的为新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2 专业规模。指年均招生人数。
3.生师比。指该专业在校生总数与该专任教师总数的
比值。
4.双师素质。指具备讲师以上职称并具备其他技术系
列职称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近五年在企业(社会)一线
实践累计达 1 年以上的教师。
5.学历职称要求。学历要求指该专业专任教师中获得硕
士学生教师与该专业教师综述的比例;职称要求指对该专业
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
6.兼职教师。指专业从企业(社会)一线聘请从事理
论和实践教学的教师。
7.教学和科技团队。指获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
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教学和科技团队。
8.教学名师和高层次人才。仅指获得国家教学名师、
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国模范教
师等称号,或各省教育厅、科技厅等教育或行业主管部门
确定的教学名师和高层次人才对象。
9.教师获奖。指专任教师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仅包括
教育部组织评选的教育教学成果奖。专任教师教学能力大
赛获奖指该专业专任教师在教育部、教育厅主办的职业院
9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奖。
10.课程建设。省级以上在线开放课程:指教育部认定
的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
放课程等国家级课程或省教育厅认定的省精品课程、省精品
在线开放课程等省级课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指本
专业主持或参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子项目建设。
11.教材建设。指本专业老师公开出版获得教育部认定
(审定)的国家规划教材或获得省教育厅认定(审定)精品
教材或重点教材。
12.实训基地规模。指该专业校内实训场所总面积/专
业在校生人数和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 万元以上。
13.实训基地。指包括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
地建设项目;教育部认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
训中心,各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14.实践课比例。指实践教学课时占所有课程总课时的
比例。
15.产业学院。指由学校和企业根据各自优势合作共建
的股份制产业学院。职教集团:地市级以上认定牵头成立的
职教集团。
16.校内实训基地。由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室等实训基
地。
17.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外合作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
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岗位。
18.科技平台。指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省工程
1011
(技术)研究中心、省技术转移中心、省级大学科技园、省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高职院校工程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科
技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指为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研修、技
术攻关、技术技能创新和带徒传技等创造条件建立的省级以
上技能大师工作室。
19.科技项目。纵向课题指由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各
基金委下达的项目,纵向科研项目包括三类:国家级项目、
省部级项目和地厅级项目。横向课题是指由社会需求单位,
如:企业、事业、政府机构等委托的科学研究、技术咨询、
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项目。
20.科研成果。指科学技术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高校
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等科技获奖。授权发明专利指获得通
过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发明专利。
21.教育培训与技术服务。教育培训指承担的各类非学
历培训的总人次;技术服务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
以及咨询服务等,向企业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
22.对口帮扶。对口帮扶指学校与对口支援院校签订帮
扶协议,并对其帮扶建设;精准扶贫指专业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
23.学生获奖。仅包括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
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
赛。
24.就业质量。指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职业本科专业设置范式
标题: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报告
一、必要性分析——为什么要办这个专业?
1.国家战略需要
2.区域产业发展需求
3.人才成长需需求
二、可行性分析——为什么你能办这个专业?
1.办学条件
2.专业优势
3.本科办学经验
三、专业建设方案——你怎么办这个专业?
1.人才培养定位
(1)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
(2)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3)办学规模
2.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体系
4.师资队伍
5.实践教学
6.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
7.国际交流
四、保障条件——办这个专业学校提供哪些东西?
1.组织保障
2.制度保障
3.经费保障
五、预期成果——办这个专业能取得哪些成果?
12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样例
样例 1 :职业本科园林技术专业设置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
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精神和国务
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参照教育部《普
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教发﹝2006﹞18 号)、教育部《关
于完善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教发司﹝2013﹞
178 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教
高﹝2012﹞9 号附件 3)的总体要求, 从当前高职教育改革
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参照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标准,开设职业
本科园林技术专业。
一、必要性分析
园林产业转型升级急需职业技术本科人才支撑。随着生
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园林行业迎来了新的
发展机遇。园林产业领域不断扩展,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
技术日趋综合化,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急速增
长。与此同时,园林与相关学科的知识、技术、技能交叉与
融合加深,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自动化机械装备等在
园林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加速了园林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
术密集型转变。这对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层次
与技术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市场调查,全国有上市园
林企业 169 家、注册资金在 1 亿以上的园林企业 39 家、园
林高新技术企业 40 家,预计到 2025 年,国内园林产业高层
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口达 100 万人以上。现有人才不适
1314
应园林产业转型升级后岗位技术技能复杂化、复合化的要求,
需要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延长学制,发展园林技术职业本科教
育。
二、可行性分析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开办职业本科教育的条件日趋成熟。
我校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开办以来,一直面向城乡园林绿地建
设的需求,致力于培养园林岗位群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已有 14 届毕业生。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产教融合、师资队伍
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实训条件建设、教学改革和技术研发
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优质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近年来,开展了“3+2”林业技术和园林技术“4+0”本科教
育试点,有 2 届毕业生,为高职院校开办园林技术职业本科
教育积累了办学经验,开办职业本科园林技术专业无论是硬
件还是软件均具备了可行性。
三、人才培养定位
(一)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
园林技术专业对接苗木培育、园林设计、施工、养护、
项目管理等岗位,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如下表。
表 1 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表
岗位
职业能力
职业素养
知识
技术技能
技术创新能
力
苗 木
培育
具有坚定
信念、团队
精神、工匠
精神和“三
掌握园林植物生
物学特性和生态
学习性、园林植物
生长环境(土壤、
具有常见的园
林植物识别、园
林植物栽培等
能力。
具有园林植
物营销、产
品销售等创
新 创 业 能15
农”情怀、
较强的协
作、沟通能
力。
肥料、气候)、园林
植物繁育、栽培、
养护的基本知识。
力。
园 林
设计
掌握园林美学、园
林文化、中外园林
史、园林设计、园
林工程施工图设
计的相关知识。
具有各类园林
绿地设计、手工
绘图与计算机
辅助设计能力。
具有知识产
权申报、企
业、商标注
册及程序
具有园林设
计经营管理
的创新创业
能力。
园 林
施工
掌握园林测绘仪
器、园林机械的性
能及使用方法、园
林工程施工技术
及施工组织与管
理的相关知识。
具有园林工程
施工图识读与
设计、园林工程
施工测量放、验
线、园林工程施
工及组织能力。
掇山理水、
瓦作木作、
盆景制作等
园林技艺传
承与创新创
意能力。
园 林
养护
掌握园林植物生
物学特性和生态
学习性、园林植物
生长环境(土壤、
肥料、气候)、园林
植物有害生物发
生规律及防治检
疫的基本知识。
具有园林植物
有害生物防治、
园林信息化、智
能化、机械化等
高新技术养护
能力。
具有园林植
物养护经营
管理的创新
创业能力。
项 目
管理
掌握园林工程招
投标及预决算的
相关知识。
具有园林招投
标文件与园林
工程预决(结)
算编制能力。
具有园林植
物生产与养
护、园林设
计、园林施
工、园林工
程管理企业
等经营管理
的创新创业
能力。(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领导,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具有良
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面向苗木企业、园林企业、森林
公园等的苗木生产、园林设计、施工、养护、项目管理等岗
位,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适应相关产业发展需要,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培养规格
①素养。具有坚定信念和“三农”情怀的职业道德和职
业素养;热爱劳动,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
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
②知识。掌握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园林设计、
园林工程施工及施工组织与管理、园林工程招投标及预决算
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具有适应园林技术领域新知识、
新工艺、新技术发展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满足可持续发展的
专业素质要求。
③能力。掌握测绘、园林设计、园林养护等技术技能;
园林信息化、智能化、机械化等高新技术;具有掇山理水、
瓦作木作、盆景制作等园林技艺传承与创新创意能力及解决
复杂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迁移能力等。
(3)办学规模
年招生规模不少于100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不少于400
人。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小班化教学,每班人数 30 人
左右。
16(二)课程与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面向职业本科园林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强化
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 50%以
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相结合,拥有 1 门国
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 门省级以上在线开放课程,主持国
家级职业教育园林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拥有国家规划教材 5 部、省级精品教材或重点教材 5 部,
开发双语教材 5 部;校企合作开发了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
式教材 2 部以上。
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实施项目式、任务驱动式等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教学水平
高,近三年专业教师获得省级以上教学能力大赛奖励 2 项以
上,并具备较强的虚拟教学资源研发能力,拥有本专业虚拟
软件著作权 3 个。曾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
(三)师资队伍
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教学水平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教师担任专业负责人;学生与专业专任教师比不高于 18:1,
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 7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
比例 30%以上,其中,教授职称 5 名以上,博士 5 名以上,
“双师型”教师达到 90%以上;各门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基
础必修课程,分别配备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
教师 2 人;各门专业必修课程,分别配备具有副高级专业技
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 1 人。
1718
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不少于 50%,
其中产业教授不少于 1 人。兼职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
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来自知名企业生产一线、担任项
目经理或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承担专业核心课程 30%的
教学工作量。
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具有省级以上结构化教学
创新团队,有国家、省级名师或人才计划 5 人以上,建有省
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
鼓励教师发展,建立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校内
教师双向流动机制,专任教师每 5 年累计不少于 6 个月的企
业实践经历;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专任教师占 50%以上。
(四)实践教学
建有满足技术技能培养的实训基地,其中植物生产类实
训基地总面积 200 亩,园林工程施工类实训场总面积 2000m 2,
园林设计类和工程管理类实训室 500m 2,工位数不低于 400 个;
生均教学实训设备 12 万元。建有省级及以上园林虚拟仿真
实训室;能承担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园林相关赛项 2 项以上。
(五)产教融合
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工作全过程,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
创造过程相融合。拥有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共建的产业学院,
对接产教融合型企业 2 个,拥有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省级以
上园林相关产教融合实训平台;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
地 30 个以上,建有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已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六)技术研发
有较高的技术研发水平,面向行业、产业、企业开展技
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科技服务。建有省级以上工程中心和科研
基地共 4 个;近五年主持校外技术研发项目 10 项以上。
近五年主持省级以上科技项目 5 项以上,,其中,主持省
级自然科学基金 2 项;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或推广成果
奖成果奖 3 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20 多项。
(七)社会服务
开展教育培训和技术服务,积极推广园林新品种、新技
术,助力企业园林植物品种更新换代和技术革新,培育林草
新品种 5 个,年均开展培训 500 人次以上,年均向企业等一
线推广新技术 10 项;积极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
兴旺,社会服务工作曾受过省级相关部门多次表彰。积极参
与实施“1+X”证书试点,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改革。
开展对口帮扶、对口支援 2 个相关院校园林技术专业,
共建培训基地、培训师资、合作科研等。
(八)国际交流
开展国际合作,与境外院校签订合作协议 3 项,近五年
有 5%的学生赴海外学习;开展资源输出,拥有省级全英文授
课精品课程;曾承担与发达国家开展本专业交换生项目,开
办了海外园林技术专业并招生培养,已向国外输出本专业相
关的先进技术。
(九)人才培养质量
19近五年学生就业率 95%以上;近五年本专业学生获得全
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 7 项,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
赛、“挑战杯”等国家级奖项;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 85%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以学校主管教学校长为组长,园林学院院长为副组
长,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职业本科
园林技术专业建设小组,强化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选用委
员会对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优化学院内部治理
结构,扩大二级院系管理自主权,发展跨专业教学组织。
(二)经费保障
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吸引行业、企业、各级政
府等深度参与专业建设;确保有稳定、可靠的专业基本建设
投资和教育事业经费,确保生均拨款不低于普通本科拨款标
准,学校专项经费重点支持,确保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三)制度保障
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健全专业教
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管理、教师成
长培养办法等制度;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
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建立毕业生
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
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
培养目标达成情况;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
持续改进,完成质量保障。
20五、预期成果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