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吴学敏)本科职教试点的正式启动,是教育部官方首次明确以独立建制的学校开展本科职教,实质性地将职业教育延伸到了本科层次,补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当前,适应本科职教规模不断扩大和深入开展需要,亟待明确本科职教内涵和基本属性,以及应该在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什么、如何转变和提升什么等基本问题。
一、把握本科职教的基本认识
开展本科职教,把握其基本内涵和基本属性起着举旗定向的重要作用。
(一)本科职教政策、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基本情况
一是,本科职教政策发展呈现延续性和稳步推进的态势。从2014年正式提出“探索发展”,到2019年正式开展“试点”,既体现了政策发展的延续性,又展示了国家在结合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基础上积极创新发展、稳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坚定性,拓展了职业教育未来改革发展的新空间。
二是,本科职教前期实践探索积极推进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实践层面对本科职教的探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合作办学方式。自2012年以来,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省份就支持高职院校与本科学校在某些专业点上开展以“依托高职优质资源、联合本科举办、发放本科文凭、高职院校办学”为特点的“4+0”培养(四年全部在高职院校培养)试点,以及采取“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3+2”培养(三年高职+两年本科)试点。对于“4+0”模式,高职院校作为主体办学方,面临着“学校没有冠名权、教师没有主导权、学生没有归属感”的现实困境,办学主动性逐步减弱;本科院校作为合作方,面临着各类评估、认证以及申报硕士点等考核,对生源及培养要求逐步收紧,合作办学的积极性逐步降低。对于“3+2”模式,高职院校和与其对接的本科学校拥有不同的培养定位、评价体系、师资结构,学生一旦“升入”本科,将不再按照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接续培养,不利于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持续提升。
另一种是应用型本科转型方式。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遴选了部分试点本科高校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开辟了实现本科职教的新路径。但是,因为办学惯性和师资队伍等因素,实际上本科转型各地实施进展不一,部分学校转型的内生动力和外部驱动力不足,以此扩大本科职教规模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三是,本科职教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2019年本科职教政策正式以试点形式实施,在理论研究方面,也以2019年这一时间节点为分水岭,研究重点领域开始跃迁。2019年以前,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三个方面:一是论证职业教育向本科层次高移的必要性;二是探讨开展本科职教的可行路径;三是对高职院校与本科学校合作举办本科职教、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等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等。2019年以后,鉴于本科职教试点已正式启动,相关研究重点转向了探讨本科职教内涵、实施路径与人才培养等问题。但因为时间持续较短,目前相关研究并不多,基本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对于通过专科高职学校独立升格而来的本科职业学校如何开展本科职教少有系统性研究。
(二)本科职教的内涵与基本属性
当前就什么是本科职教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综合学者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的共性:一是从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比较的维度看,可以准确定位本科职教即职业教育类型的本科层次;二是从人才培养维度看,本科职教是遵循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或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笔者认为,以上两个方面可以基本概括本科职教的内涵,但要进一步深化对本科职教的理解,还要把握其基本属性。属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是事物必然的、基本的、不可分离的特性,又是事物某个方面质的表现,一定质的事物常表现出多种属性。本科职教具有多重属性——既有外在的技术属性,彰显对于“是什么”的理性探求;又有内在的价值属性,体现了“怎么做”的现实追求。在这些属性中,首要的是清晰本科职教的基本属性,以把握本科职教发展方向与重点。
1.教育属性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以国家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地位。但是,这个界定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就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是教育,在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个性差异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教育共性基本规律的把握。潘懋元(1997)认为,教育基本规律包括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和内部关系规律:从外部来看,教育必须与社会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制度、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社会发展要素相适应;从内部来看,教育必须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等,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诸育的关系,任何只强调一育而忽视其他各育,都是违反教育规律的;就以上两者的关系看,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的运行,要受外部关系规律所制约,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要通过教育内部关系规律起作用。
本科职教的教育属性主要体现在其对教育基本规律的遵循上。一方面,本科职教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本科职教不是孤立的系统,而是要放到社会大系统里面统筹思考,深入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本科职教的影响,并将积极影响转化为本科职教实际行动,同时主动发挥本科职教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本科职教要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场合多次强调,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把握这一根本问题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基本要求,本科职教也要回答好教育的根本问题,遵循教育内部关系的基本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职业属性
本科职教是“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和“本科教育的职业类型”的辩证统一。两者从不同角度描述本科职教,但并非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而是有先后、主次之分。本科职教首先是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坚持职业教育是根本属性;本科职教其次是本科教育的职业类型,办本科层次教育是必然要求。作为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本科职教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自身层次高移的结果,其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需要贯彻职业教育特色的培养模式,这是本科职教必须坚持的职业属性。
理解职业属性,要认识到本科职教不是专科高职教育的加长版。一是教学时间上,本科职教不是简单将原来的专科课程学时延长,在专科职教基础上增加了一年的学习时间;二是内容上,本科职教不是在专科职教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本科的课程,如增加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等;三是方法上,本科职教不是将适用于专科学生的教学等方法直接延伸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各项能力要求,由专科层次上升为本科层次,其面向的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层次要随之上移,或者其涉及的技术领域集成度、复合度将进一步提升,相应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教学计划等都要变化;同时适应本科层次新的学情、生源变化,教育教学方法也要改变。与专科职教相比,本科职教要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加深厚的理论基础、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加复合的专业能力、更加坚实的技术技能积累,使掌握高端技术技能成为可能,能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满足服务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岗位对更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坚持职业属性是落实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然要求。落实职业属性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对接产业发展灵活设置专业,及时将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融入教学内容,将经实践检验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与方法创新性地运用到本科教育领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源源不断地为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3.本科属性
按照《教育大词典》的解释,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居于中间的层次,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第三级第一阶段教育,与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构成高等教育内部的三个层次。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明确“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本科教育是以传授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为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研究能力,不是停留在“为用而用”,是专业能力培养与学术精神培育的统一,更加注重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与强调技术技能要素的专科教育明显不同,而与专注于传授高深知识、培养研究能力的研究生教育相比,本科教育更加强调专业性和基础性。
理解本科属性,要认识到本科职教不是普通本科教育的复制版:一是从培养模式看,本科职教不是在普通本科教育基础上基于所谓职教特色的修修补补,甚至简单复制;二是从培养要求看,本科职教不是普通本科教育的翻版,也不是居于专科职教与普通本科教育的中间层次;三是从培养层次上看,本科职教不是普通本科教育的低层次,两者不存在优劣之分。本科职教是与普通本科教育处于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两者各有特色和侧重;与高职专科教育处于同一类型的不同层次,两者应有高低与衔接。本科职教弱化理论研究能力培养,同时强调职业能力培养;弱化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论教学,同时强调基于技术领域的实践教学。坚持本科属性是落实教育层次定位的必然要求,遵循本科属性需要筑牢高等教育基础性地位,坚持应用导向,持续提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学术性,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培育,提高学生解决实践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本科职教的三个属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三者共同决定了本科职教基本定位、发展方向、运行机制以及培养模式等。准确理解三个属性需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三者不能割裂看待。不能只强调某一个或两个属性,忽略其他属性。如,仅强调教育属性和本科属性,本科职教就会办成普通本科教育;仅强调教育属性和职教属性,本科职教和专科职教将无法区别。另一方面,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教育属性是其他两个属性的前提,为其他两个属性发挥作用提供基本条件;职业属性是教育属性在类型上的延伸,是本科职教培养特色的本质体现;本科属性是教育属性在层次上的界定,是本科职教培养层次和水平的直接反映。遵循三个属性,本科职教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为根本任务,适应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的人才培养逻辑起点变化,体现本科教育学术性、基础性、创新性等基本规律,全面重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培养产业发展急需、其他类型高等教育尚不足以完全支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奠定本科职教的不可替代地位。
二、坚定办学方向,落实根本任务
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本科职教必须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深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深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构建融合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擦亮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底色
本科职教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找准奋斗方向、擦亮人生底色。一是注重立德树人内涵具象化。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立德树人内涵具象到学校的发展战略、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专业课程、文化制度等各个方面,内化进教育教学、科技研究和管理服务全过程,将“五育并举”落实到教育教学改革之中,让立德树人成为学校的使命追求、组织认同和行动自觉。二是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一体化。针对当前人才培养不同程度存在的条块分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强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实施统筹,从源头上建立起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下分工合作、协同育人的一体化育人机制,破除条块分割、院系壁垒,形成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融合效应和叠加效应。三是深化立德树人“全员化”。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具化到每个岗位、每类人员的工作职责中,构建起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大格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
(二)彰显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本色
本科职教所培养学生具有的真才实学着重体现在解决产业一线复杂问题的能力上。在职业教育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已成为培养一线人才的重要理念、教学原则和内在本色。其中,手脑并用是理念层面上的,是指引导学生树立起手脑并用的思维,强调动脑和动手的统一性,将思考和实践结合、动脑和动手结合、认知和行动结合,并且能够在一生的学习与工作中长期坚守和遵循;做学合一是方法论层面上的,是指让学生掌握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的方法,并内化为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习惯,支撑学生在技术技能领域可持续发展,逐步掌握解决产业一线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彰显这一本色,一方面要将手脑并用理念和做学合一方法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全过程,内化为人才培养的本色特征;另一方面,深化做学合一方法论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注重“学习—实践—创新”循环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推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螺旋式循环提升。
(三)凸显工匠精神、敬业乐群特色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一线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性人才,尤其强调和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与培育。本科职教更应坚守和凸显这一特色,教育引导学生秉承“大国工匠”精神、熔铸“敬业乐群”品质。其中,工匠精神强调的是一个成熟职业人对待工作所具有的专注踏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从业态度和工作作风;敬业乐群强调的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职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职业要敬业、精业、乐业,与人相处要与人为善、相处融洽、乐于合作。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将工匠精神、敬业乐群具化进学校工作和育人的标准规范之中,内化为教职员工的精神品质和工作态度,贯穿于学生学习、实践和创新的全过程。
三、彰显职教特质,促进转变提升
(一)培养定位:向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转变提升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源于产业一线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按照一般认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加突出岗位技能,以技能为主、技术为辅;专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的融合,侧重于某一专业领域技术技能的综合培养。但是,对于本科职教人才培养如何准确定位,笔者认为不能再简单机械地“加码”确定,而是应该提高站位,从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职业属性和本科属性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总体来说,本科职教要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产业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以及新技术革命推动的产业革命提供一线高端人才支撑。这就要求本科职教所培养的人才既具备高技能、又具有高技术的素质能力,能够创新运用工程技术方法解决一线复杂问题,能够将研发方案在技术与工艺层面转变为实际的产品或服务。
由此,本科职教人才培养应定位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能够运用创新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其内涵有三:一是定性在技术技能,即以技术技能为培养主线,这也是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二是定向在产业一线,能够满足传统产业升级和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新的复合型岗位需求,体现为融合多个专业技术领域的交叉复合或技术技能复合,服务面向从岗位的“窄域”走向“宽域”和“高域”;三是定格在创新型,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面向应用的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本科职教人才培养定位向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转变提升,是在实践中动态发展、持续优化的过程。首先,引领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在分析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特征与内涵的基础上,将中等、专科、本科职教各学制段贯通一体设计并分段实施,发挥本科职教引领带动作用。其次,重构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按照能力导向、课程结构模块化和专创融合的思路,对课程设置、实践体系和创新活动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同时构建鼓励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等专业教学运行机制,保障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成长。最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项目融合一体的思路,推动传统课堂向探索式、启发式的开放互动课堂转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技术探究学习的发生,将创新技术要素落到课堂教学中。
(二)培养模式:向校企融合型转变提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本科职教内涵建设的核心。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本科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进入本科职教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校企合作层面,需要适应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向更深度地校企融合型转变提升。校企融合型包含三个层面内涵:一是办学层面,从校企合作转变为校企融合,从校企“双主体”走向“一体化”;二是培养层面,从工学结合转变为工学融合,不单单是学习和工作相结合,而是把学习和工作融合在一起,更加强调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三是实践层面,从顶岗实习转变为顶岗工作,更加强调顶岗实践、毕业设计和就业“一体化”。
本科职教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从校企合作型向校企融合型转变提升,除了做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培养评价等五个层面的校企融合以外,关键是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确保校企合作能够融入学校治理、院系办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全过程,构建校企融合育人的生态体系。一是深化校企融合办学体制机制创新。除了常规的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外,重点是按照组织目标一致、工程项目纽带、校企团队混编、项目实践育人的思路,打造校企深度融合平台。二是深化校企融合培养机制创新。除了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实训课程等常规举措外,重点是将高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放到平台上,通过项目工程实践来完成学习,以及学习评价与工作评价的融合,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的提升。三是深化科研育人机制创新,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横向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吸纳学生加入科研团队,推动项目实践育人。
(三)师资队伍:向专家型双师转变提升
“双师型”教师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本科职教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能否真正落地,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素质好、结构优、理论深、技术强、技能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在教师素质和能力要求上,单纯的“双师型”已不能满足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需要同步向专家型双师转变提升。所谓专家型双师,是指在“双师型”的基础上,具备大国工匠的精神和素养,具有深厚的理论底蕴和创新思维,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创新运用工程方法解决一线复杂问题的能力。
本科职教要实现教师素质和能力向专家型升级,需要综合施策,全方位推进:一是项目实践带动。实行企业实践、项目实践和全员轮训制度,通过参加一线项目工作提升实践能力、塑造工匠精神和锤炼工程素养;聚焦行业企业一线应用,提升技术技能创新和服务能力。二是理论素养提升。严把入口标准,招聘既具备深厚理论素养、又具备优秀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担任专任教师;突出实践导向,加强面向实践的应用研究,鼓励教师学历进修,持续提升理论水平和素养。三是机制氛围引导。制定专家型双师和专家型团队标准,收入向专家型教师和团队倾斜,导引教师个人和团队向专家型升级。四是内生动力激发。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和观念大讨论,引导教师深刻认识本科职教人才培养要求、师资标准和个人能力差距,唤醒教师的危机意识,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和行动自觉。
(四)服务能力:向引领型转变提升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其最基本的历史使命。本科职教作为职业教育的高层次,要坚持服务产业,并在能力定位、供给层次上由服务产业向引领产业转变提升。达到这一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布局,开设新专业或开辟新的专业方向时,要瞄准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力争用今天的专业服务明天的产业。二是人才培养的创新型塑造,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为产业发展注入创新突破的活力。三是技术创新的引领型发力,通过技术工艺、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迭代创新,持续提升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并通过精准服务向引领产业发展的方向迈进。
要实现向引领型转变,至少要重点提升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四链对接融合”机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设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对接发展、融合创新机制,完善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专业建设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服务体系。二是提升立地科研能力。应定位于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研,深化技术技能积累,切实解决产业一线、企业生产服务中的技术难题,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企业技术升级。三是推进技术知识再生产。将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技术标准和生产规范进行理论加工和提炼,推进技术技能实践领域的应用知识再生产,在更高层次上形成实践提炼、知识创新、实践应用的循环体系,通过技术知识再生产引领企业创新。
四、对标本科要求,推进质化升级
目前,首批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试点学校均来自专科高等职业学校,其长期在职业教育领域内耕耘,已经基本掌握了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然而,对于如何办好本科教育,这些学校并没有直接的经验;对于如何把握本科职教办学规律,这些学校尚未开展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上因素是这些学校开展本科职教的现实制约因素,并有可能演变为影响其长远发展的短板。
笔者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和个人思考,认为办好本科职教,要把补齐本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短板作为关键环节,在坚持教育属性和职业属性的基础上,按照本科属性要求,把学术性、基础性、创新性作为把握本科教育基本规律的主攻方向,推进服务贡献能力的脱胎换骨、质化升级,以有为争有位,办成学生与家长认同、教育业界肯定、行业企业欢迎、社会大众认可的教育。
(一)围绕应用研究,推进学术性升级
一段时间以来,职业教育领域有谈“学术”色变的倾向,不少人认为职业教育本质是应用性或实践性的,与学术性水火不容。这样的理解并不准确。学术是教育领域使用最频繁的词之一,但是对于其内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主要有三种流行看法:一是“一元说”,认为学术是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认为学术性就是理论性;二是“二元说”,认为“学术”要与“理论”相区别,或“学术”要与“应用”区别看待;三是“包容说”,认为“学”是理性认识或学理,“术”指技术或应用,“学术”在内涵上是学理和应用(或理论与应用)的统一。以上三种观点中,“包容说”最为全面,也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
职业教育延伸到本科层次,没有学术性的支撑,难以体现其高层次性,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本科职教的学术性,不在于发现新知识的理论探索,而在于将科学知识、理论原理转化为应用技术、实践技能或者应用于解决行业企业实际技术问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基于此,开展本科职教的学术研究,一是增强教学内容的学术素养含量。将学生的实践应用研究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扩大教学内容的知识宽度和理论深度,将企业项目、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复杂的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二是提升应用科研的学术水平。围绕产业关键技术、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企业实际遇到的技术难题,深入推进校企协同技术创新、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三是推进科研与教学的有益互动。一方面,推进科研促教学,积极开展应用科研成果教学转化,将科研资源加工成教学资源、科研方法融入教学过程、科研环境与教学场所互通;另一方面,推动教学促科研,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实际承担科研具体任务,推出高水平应用科研成果,实现教学与科研共生共长。
(二)着眼发展潜力,推进基础性升级
所谓本科教育的基础性,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本科生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数量主体,本科人才是国家建设中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来源;二是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基础。
本科职教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性教育,需要为学生的学历层次提升和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的基础。一是拓展知识宽度,筑牢技术与素质基础。树立在较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技术技能教育理念,强化本科职教学生基础性、通识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技术理论的基础性作用,处理好技术技能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既要避免忽视人文素养教育的“技能化”倾向,也要避免轻视技术技能教育的“普教化”倾向。二是挖掘实践深度,夯实专业技能基础。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看家本领,但要注意实践深度与系统性的挖掘。坚持本科职教的理论教学以基础理论为主,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系统化改革实践教学,提升实践训练的系统性,有机整合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载体,强化解决复杂技术工程问题和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三是强化对上衔接,打下学历提升基础。要做好本科职教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对接,通过向学生传授理论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对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及培养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的接续培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强调本科职教的基础性,与强化其就业导向并不矛盾,两者是相互促进、和谐统一的关系。本科职教既要坚持就业导向,使学生获得直接就业能力,又要强调基础性,使学生具备发展后劲,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动力机制,推进创新性升级
就人才本身而言,创新是其基本要素之一。本科职教对比专科职教,其人才培养的创新性要求伴随教育层次的提高也随之提高。这也是上文中提出本科职教人才培养要定位于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理论基础。
前文的“创新型”是就学生素质要求而言,这里的“创新性”是就人才培养全过程而言。创新本科职教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持续创新作为人才培养提质增效的动力源,全面推进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的持续改进、层次升级。一是更新教育理念。要从以技术技能传授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上来,重点不在于使学生获得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方式方法的提升,使其学会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创新性解决问题。二是明确培养方向。本科职教重点不在于培养掌握高精尖理论的学术型创新人才,而要重点培养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能够创新性解决实践中遇到复杂技术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三是创新培养模式。适应生源及学情多样化需要,按照学业水平分层、生源分类原则,强化因材施教,采用差异化、多样化培养方式,构建规模化教育下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吴学敏.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5):5-13.